| 
                            
                            
                            
                            
                            
                            
                         | 
                        
                            
                            
                            
                         | 
                        
                            
                            
                            
                            
                            
                            
                            
                            
                            
                            
                                | 
                                        中藥材生態系統加速消失   開啟系統性護航
                                     | 
                                 
                                
                                    | 
                                     | 
                                 
                                
                                    
                                        “中藥材生態系統近年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一個物種的消失會導致15~30個物種的危機,如不緊急搶救保存,丟失的基因將一去不復返。”   
 
        在利益的驅動下,全國各地產區對野生動植物藥材掠奪式地濫採、濫挖、濫捕殺,使得野生中藥材資源迅速枯竭,市場供給量連年萎縮,一些急需的重要藥材缺口達80%以上,許多關鍵藥用動植物已處於瀕危狀態,珍貴藥材零庫存,已無貨源應市。中藥資源尤其是瀕危中藥資源的開發和可持續發展面臨著生態難題。   
 
        日前,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為主進行的“珍稀瀕危常用中藥資源五種保護模式的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研究首次為中藥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了一套系統的從理論到實踐的保護策略,引發業內的關注。   
 
        開啟系統性護航   
 
        此項課題在9項國家級課題的支持下,歷經10餘年研究而成。  5種保護模式包括:野生種源不清的“種源保護”模式;珍稀中藥資源的“種群保護”模式;野生資源供不應求的“種植保護”模式;瀕危中藥資源的“新藥源開發保護”模式;用於工業原料的中藥資源的“生物技術”保護模式。   
 
          “其實,關於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國很早就已經意識到了,此次課題研究,是把瀕危資源的保護上升到一個系統性的理論層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表示。如我國發布“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和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就是實施種群保護;野生資源供不應求的“種植保護”模式,我國在幾百年前就已實施,人參、當歸、黃芪、浙貝等中藥的人工種植就是因為野生資源供不應求而進行的大規模人工種植,從而保護了野生資源;瀕危中藥資源的“新藥源開發保護”模式也已長期實施,如2000年版《中國藥典》石斛項下收載的基原植物為環草石斛、馬鞭石斛、黃草石斛、鐵皮石斛、金釵石斛的新鮮或乾燥莖,由於石斛資源緊缺,2005年版《中國藥典》石斛項下收載的基原植物改為金釵石斛、鐵皮石斛、馬鞭石斛及其近似種的新鮮或乾燥莖,通過新藥源的開發,解決石斛的資源問題,也保護了野生資源;用於工業原料的中藥資源的“生物技術”保護模式也早已實施,如20年前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培育高薯蕷皂苷含量的薯蕷品種,通過三倍體技術培養高丹參酮或丹酚酸含量的丹參品種,通過植物細胞培養體系生產人參皂苷、紫草素、大黃蒽醌等。   
 
        珍稀藥材的危險生態   
 
        近年來中藥資源的匱乏,已向國人敲響警鐘,中醫藥企業或許正面臨著“無米之炊”的窘境。東北三省是我國野生道地藥材的生產區,上世紀80年代之前野生藥材蘊藏量高達72億公斤之巨,進入21世紀後已銳減至14.4億公斤,下降了80%。   
 
          “中藥材生態系統近年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一個物種的消失會導致15~30個物種的危機,如不緊急搶救保存,丟失的基因將一去不復返。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勢必使得整個中藥經濟的發展失去源頭支持,持續發展難以為繼。”業內人士指出。   
 
          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植物王國之一,擁有諸多特有的珍稀植物。據了解,傅立國主編的《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一書提到,我國有珍稀瀕危植物354種,如:蕨類植物中的桫欏,裸子植物中的銀杉、水杉,種子植物中的珙桐、望天樹、梭梭、海南大風子、天目木姜子、劍葉龍血樹、蘭科的多種植物等。但珍稀常用中藥的種類並不多,如銀杏、刺五加、人參、杜仲、黃芪、厚朴、肉蓯蓉、管花肉蓯蓉、黃連、明黨參、新疆阿魏、珊瑚菜、劍葉龍血樹、平貝母、天麻、石斛等約20多種。   
 
        而隨著中醫藥市場的迅猛發展,藥用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所需各類動植物藥材的數量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各地產區在利益的驅動下,對野生動植物藥材掠奪式地濫採、濫挖、濫捕殺,使得野生動植物藥材蘊藏量呈逐年下降之勢,每年以30%的速度遞減。由於植被大面積地被破壞,造成生態日益惡化,野生中藥材資源加速枯竭,市場供給量連年萎縮,一些急需的重要藥材缺口達80%以上,許多關鍵藥用動植物已處於瀕危狀態,珍貴藥材呈零庫存,已無貨源應市,中藥資源開發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生態難題。   
 
        廣州藥業廣州采芝林藥業總經理周路山透露:“近段時間以來,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藥材的價格都有所下降,但珍稀、瀕危的藥材價格一直比較穩定,而且隨著這些野生資源的逐漸減少,價格還會有上升的趨勢。”   
 
        人工栽培防稀缺窘境   
 
        中藥資源普遍存在著供需矛盾的問題。當一種中藥資源需求量不大時,就沒有人進行引種栽培研究,更沒有人進行大規模的栽培推廣,其藥材只有依靠野生資源,而往往這樣的品種容易出現瀕危的局面。但是,當一種中藥資源需求量很大時,就會有很多人進行引種栽培,就會在全國各地發展大規模栽培。   
 
        一般來說,只要栽培獲得成功,栽培中藥的成本往往比野生資源的採集更低,會起到有效地保護野生資源的作用。如銀杏、杜仲、黃芪、珊瑚菜、黃薑等,很少有人再去採集野生資源。   
 
        大力發展中藥材的人工栽培,是保護中藥資源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據介紹,對於珍稀常用中藥資源,目前除沉香、新疆阿魏、劍葉龍血樹、石斛、川貝、蟲草等較難人工栽培或培植的珍稀常用中藥外,大部分珍稀常用中藥不存在可持續發展問題。相反,隨著我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工程的實施,中藥材栽培發展很快,有效地保護了野生植物資源,同時也有效地保護了物種。   
 
        目前,對於較難人工栽培或培植的珍稀常用中藥,一方面需要進行野生資源的保護,為人工栽培或培植保留足夠的種質資源;另一方面必須加強人工栽培或培植的技術研究,攻克技術難關以早日實現大規模人工栽培,為有效地保護野生資源提供保障。 
   
 
          來源:醫藥經濟報 |   
                                     | 
                                 
                             
                            
                            
                            
                                
                                    | 
                                        點擊率:581229
                                     | 
                                    
                                        
                                     | 
                                    
                                        發布時間:2009-02-25
                                     | 
                                 
                             
                            
                            
                         | 
                        
                     
                 
                
                
                
                
                    
                        
                            
	
		 | 
	 
	
		中華驗證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E-Mail:coaatw@gmail.com
		     
		     
		 | 
	 
	
		 | 
	 
 
                         | 
                     
                 
                
                
             |